精细赏析草神张旭墨宝参悟草书创作妙艺
已关注
草神张旭像*唐代
张旭的草书既在连写上出色,又在单字变化上出类拔萃,其草书作品仙逸至极,享誉千古。
请看张旭的草书作品《李青莲(李白)序》局部:
张旭,《李青莲(李白)序》局部1
作品中的李青莲就是诗仙李白。
如上图所示,请看用蓝色框框住的“李”字,张旭把“李”字下部的“子”向右下方向倾斜,打破了下面的“子”和上面的“木”在一条中竖线上的常态书写方式。使得“李”字势韵优美。
再请看“白”字,张旭把上大下小的梯形楷书形象的“白”字拆解成了上下各一横儿,加一斜竖,再加左右各一点儿的样子,其效果就开张潇洒多了。
再请看“州”字,张旭写的草书“州”字可能是最简省的草书的“州”字形象了。其第一个弧线和第二个弧线的角度既有变化,又保持了各自弧线造型的潇洒飘逸。
再请看“生”字,张旭先以粗笔画起笔写小撇儿,然后突然把笔画变得极细,写成第一横儿和中竖的上半段儿,接着恢复以粗笔浓墨的笔画书写下面的两横儿和中竖的下半段儿,令读者们感觉奇笔频现,击节赞叹。
再请看一幅墨宝:
张旭,《李青莲序》局部2
如上图所示,请看“遁”字的走之,张旭把这个走之的线条写得极细而高深,接着让下一个字立即恢复了比较粗阔的笔画儿。只用上一次牵丝般细窄的笔画书写全字,而绝不泛滥。而今天的一些作品,有不少写者没有适度意识,在一篇作品中没有节制地使用极细从而失去了和谐感。
再请看“视”字,张旭让“视”字的左右偏旁分别向两侧倾斜,而靠中间的比较粗阔的牵丝连线拉住左右偏旁,使得“视”字势韵满满。
再请看一幅墨宝:
张旭,《李青莲序》局部3
如上图所示,请看用橙色框框住的“寒”字,“寒”字的尺寸比下面的“以”字的尺寸大了约4、5倍之多,章法造势的感觉立刻显现了出来。
再请看“帰”字和“海”字之间的牵丝竟然走了一个直角折线,这种新奇的牵丝过渡形象可谓独树一帜,味道绵长。
而“海”字和“秋”字的笔画全部细得就像牵丝一样,这样的全细笔画字体形象只在作品中适当点缀一两个字,调剂一下字体笔画的粗细节奏即止。
再请看一幅墨宝:
张旭,《李青莲序》局部4
如上图所示,请看用蓝色框框住“山”字,张旭用了有能量的连续的斜线条把“山”字表现得能量强大,耐品耐赏。
而“神”的长竖被张旭向左下方向拉长,再拉长,直至伸入到了下面的“農(农)”字的区域内。这种让上一个字的笔画尾端部分和下一个相邻字同框存在的艺术处理技法当今的写者们基本上已经不使用了。而这种章法形象新颖别致,优美吸睛,弃之不用实在是可惜了。
精细赏析了草神张旭墨宝良久,我也创写两个自作句,以此向草神张旭致敬:
“草神张旭心太密,墨白博弈仙气极。”
李洪春,自作句
张旭书法特点
张旭书法特点如下: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又勇于创新,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张旭草书行笔如锥画沙,含蓄而奔放,线条道劲婉转,微参隶法,无往不收。章法上纵横跌容,奔放激昂,气韵流畅,开草书一代新风。
张旭的创作,以一泻千里、不可遏止的气势与极为生动的神韵,使草书在他手中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狂草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书法从实用的领域中彻底地解放了出来,成为境界极高的抒情艺术。
张旭的简介: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在书法方面,张旭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在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并加以创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草圣张旭的作品
张旭的代表作之一是《走马楼》。
《走马楼》是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张旭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是他以草书风格创作的一张楷书草体书法作品。《走马楼》以其奔放自如的笔法和生动活泼的形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幅作品的字形奇特狂放,犹如驰骋的骏马,给人一种旷达豪情的感觉。张旭巧妙地运用了断续连缀的笔法,创造出草书独特的韵律美和艺术张力。
他的笔画交错流动,起伏跳跃,形成了一种有力而富有动感的视觉效果。《走马楼》展示了张旭在草书创作上的天赋和创新精神。这幅作品不仅在字形上大胆突破传统,同时在表达自由和情感上也有独到之处。它体现了张旭个人的狂放豪情和对艺术自由的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技巧运用。
张旭介绍
草圣张旭(232年-300年),字元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出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是东晋末年文化繁荣的时期,与其他著名的文人墨客共同为东晋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张旭以其激荡奔放的草书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草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草书以其奔放、洒脱和豪放为特点,笔法多变,曲线流畅,充满了狂放不羁的艺术气息。
张旭的草书作品常常运用横披、连缀、断续的笔法,使字形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和艺术张力。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创造力,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旭
张旭、怀素的草书特点
张旭的草书以雄浑奔放的气概、纵横捭阖的笔姿和恣肆浪漫的势态而为世人看重。唐吕总《续书评》云:'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宋苏轼《东坡题跋》载:'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为神逸。'宋米芾《海岳书评》石:'张旭如神纠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明项穆《书法雅言》:'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宇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清刘熙载《艺概》云:'韩昌黎谓张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此语似奇而常。夫鬼神之道,亦不外屈信阖辟而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古诗四帖》集中体现了张旭草书的风格特点。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在强烈的跌宕起伏中,突现了雄肆宏伟的势态。此帖行文酣畅淋漓,似'赤骥白?,一驾千里'颇有咄咄逼人之势。其字形变幻无常,缥渺无定,时而若狂风大作,万马奔腾;时而似低昂迥翔,翻转奔逐,充满着'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变化,这是艺术家豁达潇洒、真诚率意的品格特征的直接映现。
在用笔上,此帖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着感情的渲泄,笔致似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炼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极具'锥划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合谐组合,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可以这幺说《古诗四帖》不啻是狂草书法艺术中的一件撼人心魂的经典作品,而且也是浪漫主义艺术风格中的一曲荡气迥肠的交响乐。怀素的草书气韵生动,神***飞扬。在他的狂草作品中,常常是“唯观神***,不见五官”,满纸云烟而不知所云,但是却能感到浓郁的笔墨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艺术享受。
张旭为何被称为“草圣”,其代表作有什么?
张旭是唐代***年间的人,因张旭晚年常常在醉酒之后,疯狂挥写草书作品,是唐代草书书法的集大成者,故张旭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张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古诗四帖》和《肚痛帖》等。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张旭年轻时也是满腔抱负,也曾入仕为官,后来因为仕途失意,便整日借酒浇愁,沉浸在酒海至中,而张旭又酷爱书法,于是常常在醉酒后疯狂挥写草书作品。张旭晚年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将草书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意境恢宏、气势博大的草书艺术体。张旭的作品很多,但是在历史朝代的更迭过程中,大多被毁于战火或人为损毁,传世之作寥寥数几。时至如今,比较著名的便是《古诗四帖》和《肚痛帖》。
《古诗四帖》现在在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明清时期被宫廷收藏。《古诗四帖》的作者在早期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古诗四帖》是谢灵运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古诗四帖》的风格,是北宋时期才会有的风格,所以认为是北宋时期的作品。之后鉴藏家杨仁凯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并阐述了《古诗四帖》应该是唐代张旭的大作,后来便一直沿用杨仁凯的说法,于是《古诗四帖》便成为了张旭的代表作之一。
再来说说张旭的《肚痛帖》,时至今日,《肚痛帖》的真迹早已经下落不明,官方的收藏是该贴的刻石石碑,现被收藏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肚痛帖》全帖只有几十个字,大概是张旭肚痛时为自己诊断的内容。《肚痛帖》虽然只寥寥数字,但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作者张旭在创作时的无拘无束的艺术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