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虎晋商票号靠什么“汇通天下”
中新社太原7月23日电题:晋商票号靠什么“汇通天下”?
——专访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成虎
中新社记者胡健
7月23日,在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成立二百周年之际,中国文化界、金融界人士相聚古城平遥深挖晋商文化,搭建文化、旅游、金融合作平台。1823年,日昇昌在山西平遥成立。在一百多年的经营中,票号从日昇昌开遍晋中腹地,分号遍布全国乃至海外多国。
从平遥县城走向国际的票号,如何在海内外立足?从票号孕育出的晋商精神有何长盛不衰的奥秘?近日,中新社“东西问”就此专访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成虎。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位于平遥古城的日昇昌是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是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
刘成虎:票号产生的首功属于西裕成颜料庄大掌柜雷履泰。当时西裕成的业务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山西、四川。四川作为主要的染料来源地,与北方分号有大量的业务和资金往来,“运现”极为不便。作为大掌柜的雷履泰敏锐把握商机,对西裕成颜料庄进行人事重组和业务重构,推动中国金融业发展至新阶段。
回顾山西票号发展史,日昇昌票号的产生有其历史偶然性,但从中国传统金融业发展来看,又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符合商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演变的历史趋势。
▲位于山西平遥的日昇昌票号旧址。刘兆明摄
明清时期,中国商业和金融业发展到新高度,商帮大量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商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尤其清代中后期以后,为满足大商业发展需求,晋商首创镖局、账局。但由于当时货币种类繁多、金属铸币兑换繁琐、运输不便,迫切需要一种为大规模交易提供便利的新式货币工具。于是,平遥商人在总结历史上出现的飞钱、会子等金融工具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已出现的汇兑业务,依托自身雄厚的商业资本、分布广泛的商业网络、先进的防伪密押技术、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以及稳定的信用维持机制,首创了票号。
中新社记者:山西票号为何能将商业版图延伸到海外?对东西方经济发展有何贡献?
刘成虎:据史料记载,山西票号不仅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市镇,还在日本、朝鲜和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及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广泛设立分号。这是晋商商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结果,商业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和业务依托,金融业发展又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和资金支持。正是由于山西票号的发展,使山西商业如虎添翼。
同时,山西票号特别是平遥票号、太谷票号、祁县票号,在全国的金融影响力一度被称为“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其不仅大大加速了金融资本周转、节约交易费用、降低交易风险,还推动了全国区域金融市场整合。其存放款业务便利了商民调剂资金余缺,汇兑业务便利了商民资金快速调度,结算业务便利了区域商业乃至跨区域商业交易。
▲山西平遥日昇昌票号旧址悬挂着光绪帝所赐匾额“汇通天下”。刘兆明摄
山西票号体现了中国的金融信用和商人智慧,不仅密切了全国各地的金融联系,还通过西路贸易、北路贸易实现跨国结算,通过为东南沿海各商帮提供金融支持,在南洋贸易和广东十三行贸易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上海开埠后的四十年间,上海与内埠的汇兑基本由山西票号完成。
中新社记者:日昇昌票号的成立,对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刘成虎:日昇昌票号开票号经营之先河,代表中国传统金融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伴随着日昇昌票号的成功,其示范效应很快显现。山西各地有实力的商人家族纷纷效仿,在全国建立分号500多处。票号的建立不仅满足山西商人的发展,还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资金往来和业务结算。在东北过炉银制度、天津行化银制度、上海规元制度以及西北和北部贸易区的货币结算体系中,都有山西票号的身影,并深刻影响着当地的金融市场。
▲山西平遥协同庆票号的地下金库。陈晓东摄
曾于19世纪60年代来华考察的德国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描述山西人时说:“具有卓越的商才和大企业精神,有无比优越的计算智能,有发达的数量意识和金融才华。”平遥票号经理李宏龄也在《山西票商成败记·序》中说:“数百年来,中国商业之盛,莫盛于西帮票商。”
中新社记者:从平遥票号孕育出的晋商精神,有何长盛不衰的奥秘?
刘成虎:《清文献通考》卷十八所记载:“山右巨商,所立票号,法至精密,人尤敦朴,信用最著。”这其中就反映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平遥票号以诚实守信为本,其经营业务以及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都建立在牢固的信用基础之上,形成了稳定的信用网络。
晚清官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曾言:“中国商贾夙称山陕,山陕人之智术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广,而世守商贾之业,唯其心朴而心实也。”即使在时局动荡之际,平遥票号依然坚守商业信誉,宁可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可以说平遥票号的信用维持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商人的契约精神和处世原则。
平遥票号在资本管理、业务管理、票据管理、账簿管理、防伪密押管理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也体现了晋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务实经营的匠心精神。其在技术上不断精益求精,在外部市场开拓方面尽心竭力,在内部记账、结算以及资金运用方面都有创新性探索,并创立了中国的复式记账法。
▲中国票号博物馆展出的票号账本。刘兆明摄
通过与生意伙伴结交相与和建立会馆组织,平遥票号在异地与同乡同业也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在业务上相互扶持,信息上互通共享,共同制定行业规范,维持市场秩序。在资金结算和使用方面,互通有无、相互接济、共度时艰,体现了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
平遥票号在积累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不忘回报桑梓和国家,秉承家国一体的从商理念,树立了良商巨贾的形象。无论在丁戊奇荒时期,还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平遥票号都慷慨解囊。在历次维修平遥古城的过程中,平遥票号也一直是主要出资者。
中新社记者:新时代下,应当如何发扬和传承好以晋商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成虎:生活始终朝着未来,而悟性则经常向着过去。晋商的辉煌表明商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良好的微观基础和外部宏观环境的大力支持,而且更需要商人自身素质的塑造和企业文化的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的重构与不断革新。
同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参照系,其具体反映为文化自信。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进程,都必然根植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亦需要对传统商业文化***的大力挖掘和利用。
▲山西平遥古城夜景。周东潮摄
在新时代发扬和传承好以晋商精神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可妄自菲薄。要深入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先进技术,通过数字赋能,实现文化***的共享、共赢。同时积极宣传普及相关文化知识,让优秀文化深入人心,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产出大量优秀的文化产品。(完)
受访者简介:
刘成虎,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商业史、财政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出版专著8部,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经济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清华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晋商票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票号即票庄、汇兑庄,主要办理国内外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是为适应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而产生的。
以前用起镖运送现银的办法,费时误事,开支大,不安全。自嘉庆、道光年间, 民间有了信局, 通行各省,官吏及商人迫切要求以汇兑取代运现, 遂诞生了票号。
票号的起 源有几种说法, 通行的说法是:山西第一家票号由雷履泰于道光初年, 把日升昌颜料铺改成 票号, 总号在平遥城西大街路南, 分号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 几年后出现蔚字五联 号等,为平遥帮票号。道光七年(公元 1827年),祁县合盛元茶庄改成票号,继有大德通 等, 为祁县帮票号。 同年, 太谷志成信绸缎杂货庄改成票号, 又有协成乾等, 为太谷帮票号。 票号存在约百年,前 40年(道光、咸丰时期),是晋帮垄断时期;同治二年(公元 1863年) , 浙商胡光墉在上海设阜康票号, 继有杨源丰等, 为南帮票号。 后 60年 (同治、 光绪、 宣统、民国初期) ,是山西票号为主,南帮票号为辅时期。
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八大晋商汇通天下,为何会覆灭?
在谈及晋商覆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晋商是如何崛起的。毕竟晋商的灭亡不仅仅是自身的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晋商发家史:
晋商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崛起,原因简单来讲,就是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
明朝为了抵御北方蒙古军队,在边境地区从东到西设立了九座军事化重镇,部署了近百万军队、三十多万匹战马。人吃马嚼,需要消耗大量粮草。
当时明朝***动用社会化力量为边疆输送粮食,作为报酬,给予商人盐引。山西距离边疆近,太原就是九边之一,晋商靠粮??盐贸易积累了第一桶金。这就是天时和地利。
再来说人和。对山西地理有大概印象的都知道,山西山地多,太行和吕梁山分列东西,可耕地面积少。简单来讲,人多地少,并且土壤贫瘠,光靠种粮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只能外出经商谋生。并且古代宗族观念浓厚,晋商也倾向于用家族子弟来照看生意,这就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晋商接力发展。
当时除了晋商之外,还有秦商,就是当时的陕西商帮。商帮换取了食盐后,就北上去售卖。陕西在西边,通过杀虎口北上,商业范围在蒙古地区;山西在东边,通过张家口北上,商业范围在东北地区,主要是后金一带。所以当时晋商和后金贵族的商业关系很好,并获得了信任,这就为晋商在清代成为皇商埋下了伏笔。
后来明朝***盐引超发,盐引总数已经超过了年产盐量,很多商人拿到盐引之后也换不到盐,耽误了粮食输送。明朝***直接取消了盐引换粮,直接卖盐引,然后再用银子买粮。晋商在失去了粮换盐引了生意后,马上又发现了一笔买卖,就是茶叶贸易!
因为经常北上做生意,他们知道北方高寒地区人们对茶叶的钟爱。到了清朝,18世纪中叶开始,晋商获得了大清与沙俄之间的茶叶贸易垄断权。
任何一种生意,只要涉及到垄断,就意味着暴利。实际上,晋商完成一次对沙俄的茶叶出口,获利超过100%!根据后人统计,在上百年的茶叶贸易中,晋商总共收入上亿两白银。
但即使这么多钱,依然没能挡住晋商的覆灭!
晋商灭亡原因:
一:重农抑商的社会环境。
虽然晋商的中外贸易搞的有声有色,太谷县甚至成为当时的金融中心,但整个社会依然是重农抑商,并且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比如说当时晋商赚到钱之后不是再投资,而是在老家买宅买地;或者将银子埋在地下,如果家族碰到困难再启用等等。
二:晋商后期的内部腐化。
晋商家族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在外生意还有同乡照顾,所以非常容易就发家致富。俗话说,饱暖思***。这就导致了大量晋商的自甘堕落,比如说吸食***、***、买官炫耀等等。
三:外部环境的变化。
首先是清***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晋商在清俄之间的茶业垄断地位被打破。当时沙俄在通商口岸获得了贸易特权与关税特权,其深入湖广地区收购茶叶,然后运到本国贩卖。而晋商由于要向清***缴税,茶叶成本已经超过俄商,竞争力下降。
其次外蒙古事实上独立。当时主要的边贸城市恰克图外蒙古与沙俄边境。外蒙古事实上独立后***取了一系列措施,沉重打击了外国商人,比如外国人借给蒙古人的债务,一律废除;提高关税;向外国人征收人口税和职业税;外蒙古禁止中国银币流通,晋商的票号业务被迫退出。可以说,晋商在外蒙古的积蓄毁之一旦。
四:晋商的政治任务
晋商依靠清***成就辉煌,其灭亡也与清***的毁灭关系巨大。到了王朝后期,晋商实际上已经成为王朝经济支柱。
战争中,晋商需要筹集军饷、输送粮草;战争失败后,晋商还需要帮助清***偿还外债。到了清朝末期,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开始卖官卖爵,当时叫?捐纳?。你给钱,我给你官。晋商总共捐出近200万两白银。
清***还向晋商大量借债,但后来清朝灭亡后,债务无法收回。更重要的是,晋商是清******的寄生,和清***是同气连枝的,清***灭亡了,晋商怎能有好结果?北洋***查封山西票号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五:时代的转向
清***后期已经北洋军阀时期,经济已经转向了东南和东部沿海城市,上海、广州、南京等。依靠垄断而形成的边境贸易不能维继。
茶叶贸易特权被打破后,晋商的票号业务在西方更先进金融制度的冲击下也毫无优势可言。可以说,晋商的辉煌只是封建制度下的财富增殖,并没有推动商业内部的变革。其灭亡也不能说是偶然。
总的来讲,晋商的灭亡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晋商虽然灭亡了,其精神仍在,留给世界的***仍在,给后人的思考与启发仍在。
票号的晋商首创的原因
1、积累比较雄厚
如前所述,早在乾隆时,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
2、经营活动需要
山西商帮多数从事长途贩运,商品流转和资本周转慢,垫支资本大,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向社会借贷。例如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霍山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乌里雅苏台、科布多、恰克图和西北兰州、新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为了适应营销活动需要,山西商帮首先创办了账局,经营存放款业务,后来,在账局的基础上而形成票号。
3、商号之间需要
晋商的商号之间资金调拨和结算的需要
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络。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过去对此均***用由镖行保镖运现银形式。但是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保镖运现极不安全。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于是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