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黄德宽抛弃汉字使用拼音文字中华5000年文明将中断
印度前总统尼赫鲁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副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总是喜欢品味、阅读汉字带给我的美感。而作为中华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流传至今的汉字也面对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危机——曾有人提出要不要将汉字拼音化。毫无疑问,当然是不要!
汉字的背后是历史和文明
汉字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放眼全球,唯有汉字的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没有出现断层。也是仅存的、并传承至今的象形表意文字。在这延续的六千多年中,历史的沧桑巨变都被一个个汉字记载下来,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如果没有汉字会怎么样呢?清华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我们一旦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中华5000年文明就完了、就中断了,因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靠什么?靠历史,靠记载,靠文字走进历史"。
我们中华文明灿烂的硕果,都凝聚在几千年的历史和数以万计的古籍中,如果用拼音文字取代了汉字,那么一脉相承的文学典籍,仅仅用一串字符是没有办法读懂的,这样就会造成历史与现实的隔断,历史中断就会阻碍文明的延续,甚至中华文明将会因为这一举措付之一炬,这并非危言耸听。
汉字有更好的传承性
是的,之所以说汉字拼音化会中断中华文明,是因为汉字有更好的传承性。
我们不妨可以反观当今使用表音文字的一些国家,例如:俄国英国韩国等,同样的发音表意方式放在现代社会虽然沟通无障碍,但是即便是让学者级别的人去读几百年前他们国家的著作,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读不懂就没有办法进行文明的溯源。
表音文字的不稳定性,也没有办法保证现在的文明成果能够有效的传承后世,一旦发生较大的变故,若干年后无法破译出字符的意思,属于自己的文明就会迅速湮没在浩淼的历史中。这种后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相当严重。
中国汉字的传承性,就体现在无论过了多久,即便发音会随之改变,或者说即便我们不认识它,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和形象去猜想出它的意思,从而减少文化的断代。
这是因为,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它的语义信息是保存在文字中,而不是赋予它意义的发音中。
就现在出土最久远的汉字甲骨文来说,这存在于几千年前的文字中,最核心的大部分汉字与现代汉字是基本一致的,这就使我们解读历史的难度大大降低。
如果抛弃汉字使用拼音文字,我们很有可能会产生多种语义分支,接着演变成不同的语言文字,也将不利于国家统一,更谈何中华文明的延续?
而且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用拼音文字表音,那么不同地方人们发音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百姓之间没有办法有效沟通,更不可能轻易读懂几千年的书籍,久之就会造成文化的隔断,丧失文明的认同感,维护社会秩序的现代文化普及难度也会大大加剧。
汉字有自己的词汇语言系统
当谈到越南曾经抛弃汉字使用表音文字时,黄教授表示,这不利于越南历史文明的延续,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汉字的语言规律不能有准确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学习汉字的人只要稍微留心观察,就能发现汉字的形象美和韵律美。
简单举个例子,"沙漠"一词都是水字旁,一个是水少,一个是没有(莫)水,江河湖海这几个描绘水域的也都是水字旁,让人一眼看去就知道和水有关,这样不仅直接描绘了一个事物,而且还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它的特征。
就语境理解上,赏析古诗词讲究练字,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一幅烽烟直上云霄,残阳如血落日***苍凉悲壮的边塞景象跃然纸上。那***如是"damoguyanzhi,changheluoriyuan"呢?恐怕读懂都得花费一些时间。
而现在的拼音文字多为中国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如蒙文、壮文等。如抛弃汉字重头学起,想必又得开始学个好些年,如今连汉字的生僻字都没完全搞懂,还谈什么拼音文字呢。
日月合并为明,女子双全是好,光从字形上看汉字都是美的。更何况,在结合不同字的意思,合辙押韵排列齐整,就构成了一首首经典流传的名作,如果仅仅是用拼音文字,作者没有办法更好的传达思想,读者也可能根本不知所云,流传下来的经典佳作便无法体会到字里行间细腻的心思。
作为儿童经典启蒙读物的《千字文》,就是以一千个不同的汉字排列组成的醒世文学,在保证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同时,每一个字的意思也相互照应,这些都是拼音文字无法作出的,因为拼音文字只在乎音意相同,无法同时兼顾韵律与语义。
汉字的神奇之处远不止于此,除了美学观点外,汉字的词汇语言系统还包括它的关联性。
例如,"被"和"皮",衣字旁表示布料衣物类,我们可以理解为皮做的衣物为被子,也可以说贴着皮肤的衣物为被子。早期"皮"与"被"读音相同,仅看音义是没有办法区分的。
所以,清华教授黄德宽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抛弃汉字,中华5000年文明将会中断。而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珍惜我们的母语,在母语的带领下,感受辉煌震撼的历史文明,文化认同感提升,才会有民族认同感,从而促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正如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所说:"字乃天地间之至宝"。汉字,就是我们华夏大地的瑰宝,是不可替代的。
你多久没有手写过汉字,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信息化时代,汉字会消亡吗?你觉得汉字会消亡信息化时代吗?
现在我们是信息时代的,可以说文字也许会让我们觉得消亡,但是我想说的文字是不会消亡的,不管到什么时候文字永远不会消亡的。
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化也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汉字也在信息化时代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字不会消失的,我们的蚊子也会变得因为只有变才能够久远,作为中华子孙,我们一定要对我们的中华文字充满自信,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文字不会有危机的,我们虽然整天打着汉字,虽然看着电子书,但是我们的文字是那样的美好,无论怎么样汉字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一个载体。
就算信息如何的千变万化,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字是一定会传承下去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
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奋斗才是桥梁;目标不会自动抵达,奔跑才有远方。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篇1
汇聚多年甲骨研究成果,集原文、释文和甲骨字典于一体的“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近日上线,很好地解决了甲骨成果分散的难题。
过去,甲骨文研究者要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埋首,一片一片缀合甲骨碎片。如今,甲骨文研究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全新技术手段,开启了古文字研究的新阶段。2017年,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近3年来,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和提炼蕴含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支持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一系列成果陆续推出。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说:“珍惜先人遗产,光大汉字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汉字既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2014年,***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旨在梳理这些思想文化术语,并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准确地予以诠释。设立8年以来,工程整理译写了900余条术语词条、出版了四大系列图书、向28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输出32个语种版权、建成5个开放的思想术语数据服务平台,在促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字到词再到语言,语言文字事业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5年,以语言***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保护项目。语保工程一期历经5年,已经完成1712个点的语言***调查***集,调查范围涵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123个语种和全部汉语方言,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语言***库和展示平台。“这些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语保工程首席专家曹志耘说。
语言文字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的事业,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语言文字事业主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正在奋力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新局面。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篇2
我出生在甘肃省静宁县的一个贫困山村,父母希望我们兄弟三人用功读书有所作为,我们也实现了他们的愿望。2012年还在读大学时,我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回到家乡,用自己的奋斗经历告诉村里的孩子们,通过读书实现梦想。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
刚工作时,我所在的柳沟村还是个深度贫困村,正值脱贫攻坚的关键期。驻村期间,我们积极走访群众,筹划发展出路。在镇党委和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和乡亲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对村组道路实施硬化,完成了危旧房改造,带动群众栽植果树2000多亩。经过3年多的努力,村班子强了,富民产业有了,群众收入高了;路灯亮了,道路宽了,饮水安全了,村庄整洁了。村容村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子顺利摘掉了“贫困帽”,大家的精气神焕然一新。
由于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组织肯定,我来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我主动申请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干事创业的一线去。2020年4月,我来到威戎镇杨湾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开始探索脱贫之后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怎样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怎样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按照“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协会促动、干群联动、效益驱动”,推行“合作社+农户”模式,激活资金、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每季度邀请县果业技术专家进行果园管理培训,形成群众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机制,组织群众对果园加强标准化管理,促进当地的苹果产业向现代果业方向转型升级。2021年,杨湾村苹果在***摘前就已被果商订购,苹果种植带来收入明显增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每年都会在村里通过互评、推荐,评选出一批“最美村民”,为致富典型和家庭和睦、群众口碑好、认可度高的农户颁发荣誉证书,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不断用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去浸润、感染和引领群众,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村民生活习惯,推动形成积极、文明、向上、向善、和谐的乡风民风。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乡亲们能有更多获得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和大家一起奋斗拼搏,为农村发展添活力,让乡亲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提高农村专业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基层用人主体自***。推行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实施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
(三)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健全种业等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
(四)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培养造就新农民。加快制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落实和完善融资***、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弱势群体关爱等。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加强对下乡组织和人员的管理服务,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性力量。
(五)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人力***开发机制。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全面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研究制定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篇4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归根到底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最终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放发展,是更大的“朋友圈”。成立至今,陕西自贸试验区在“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大胆探索。据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咸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冷彦勋介绍,西咸新区持续深化自贸、服贸、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试点示范联动,培育了194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特色文化产业合作新模式、“互联网+文物教育”等领域的多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开放发展,是更高的“含金量”。“原先进行新药研发时,我们只能选择已经注册的试剂及药品,项目设计、研发方向、材料选择都受到限制。公司研发部门一直希望直接进口这款红霉素衍生物来作为新药研发的抑制剂。”药明康德公司供应链管理部的相关负责人说,上海海关生物医药“白名单”制度试点解决了企业的迫切需求,为医药研发创新带来更多便利。
开放发展,是更美的大自然。“海南在中部山区划出道道红线,将约1/7的陆域面积‘圈进’了国家公园保护区内。”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刘强说,山里农民搬出来,小水电站退下来,电子围栏架起来,虽然“牺牲”了短期GDP,却守护着一座巨大的“生态方舟”。5年来,海南城市(镇)PM2.5年均浓度保持在20微克/立方米以下,近两年连续保持在13微克/立方米,是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时,地表水优良比率保持在90%以上,2021年提高到92.2%,较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崔凡表示,时隔4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及各地自贸试验区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岛封关运作准备工作关键之年。海南在更高起点上先行先试,有助于带动更多开放新高地茁壮成长,最终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
2022年新学期开学典礼工作总结篇5
阿木古楞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网红主播”。回忆起第一次只有5分钟的直播,阿木古楞说:“公屏里的字我都不认识,没法跟大家互动,我心里特别难过”。打那时起,阿木古楞就下定决心要学好普通话。如今,跨越语言障碍的阿木古楞“直播一天都没问题,比以前强百倍。”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院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特困群体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2018年1月,《推普脱贫攻坚行动***(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具备基本的普通话交流能力”。2019年10月在京召开的“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出“语言扶贫宣言”,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打破地域区隔、传播信息和技术的工具,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基础”。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亦鸣说:“推普脱贫是国家层面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标志。”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语言之力渐渐成为共识。
在贵州,“同语同心乡村振兴”、“双培”三年行动、“小手牵大手·我教长辈普通话”等系列活动先后开展,为贫困乡村特别是民族聚居村寨修筑起脱贫的“语言大道”。通过有针对性地提高乡村学校教师、学生以及青壮年农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补齐语言交流的短板,有效助力教育脱贫,也让群众外出务工更加便捷。
在新疆,针对少数民族青壮年劳动力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技能”学习培训班,每年培训420万余人次。同时依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扶贫第一书记和村级组织,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有机融入各级组织、宣传、交通、卫健、妇联、团委等部门系统相关学习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