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孤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孤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孤是什么意思?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自称与敬称上。比如,“称孤道寡”往往被当做是君王至高无上的地位象征,然而这个词确实典型的讹变。从“孤”与“寡”二字的字面上来看,他们明显不是什么褒义词,而且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那为君王为什么那人们讨厌的词汇来自称呢?难道这是君王对臣子和人民的谦称?没错!就是谦称!孤寡二字在汉语中出现得很早,在春秋时期开始称为诸侯王的自称。《孟子·梁惠王下》中对鳏寡孤独的解释为:“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照这么说,古代的君王的自称似乎是在向全国宣告自己无父无妻了。
而事实是:
一、《左传》中有明确的记载,即在列国有凶(丧事、战乱等)的情况下,国君自称为“孤”是一种传统的礼法。
二、《礼记》中说,当诸侯入周王室朝贡之时,需要自称为“某人”,在其他诸侯国的时候需要自称为“子”,在国内则自称为“孤”。
三、同样是《礼记》中规定:诸侯王见天子之时,需要自称“臣某侯某”,而诸侯王与自己的子民对话时,则需要自称为“寡人”。
为什么春秋的君王要自贬为无父无妻呢?这就牵扯到“春秋大义”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候没有歧视只有平等。女性可以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男性可以自由选择向谁效忠,平民在帝王面前不用下跪,甚至根本就没有“磕头”这一说法。包括君王在内的每个人都很谦虚,除了自称孤寡以自谦之外,“不德”、“不榖(不养育、不生存的意思)”都是君王的谦称。正如老子所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君民的关系就变味了,君王渐渐成了遥不可及的“天”,而一些妄自尊大的权臣也开始僭越称孤道寡了。秦始皇自称“朕”之后,孤寡二字曾经中断了几百年,直到东汉末年才再次出现,成为诸侯王的自称。一代枭雄曹操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则明显得将“孤”的帝王放在了“帝王”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 虽然孤与寡的自称仍然存在,但早已没有了自谦的意思。
孤是什么意思?
孤的解释 [gū ] 1.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儿。
遗~。
托~。
~寡鳏独(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
2. 单独:~单。
~独。
~立。
~僻。
~傲。
~茕(单独无依然)。
~介。
~身。
~危。
~芳自赏。
~苦伶仃。
孤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孤在文言文中的意思:①<名>幼年丧父的孩子。②<形>孤独;单独。③<名>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④<动>辜负。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孤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孤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