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城下之盟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城下之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城下之盟是什么意思?
城下之盟 ( chéng xià zhī méng ) 解 释: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出处:出 自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用 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政治与军事方面 示 例:国有已困之形,人有不困之志。君民效死,与城俱碎,岂肯为~哉。(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
1842年城下之盟的名称?
《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king),又称“万年和约”、“白门条约”、“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廷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鉴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战争的结束。
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对比,同样是城下之盟,为何结果如此不同?
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澶渊之盟”是北宋在取得军事对峙时的相对优势时通过谈判获得的盟约,虽然给予辽朝一些岁币以及开发边境的榷场,但辽国同意称宋朝为兄,更重要的是:此盟约给辽宋两国边境带来了百余年的和平。
而“靖康之耻”是在金宋两国共同攻灭辽国以后,金国发现了宋朝军力孱弱故大举南下攻伐,进而夺取了北宋都城开封以及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靖康之耻”不仅带来了国土以及都城的丢失,甚至宋徽宗和宋钦宗、包括大量的皇亲国戚、后宫嫔妃都成为了金人的俘虏和战利品。未能统一全国的北宋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时本就一直弱势,“靖康之耻”后随着岳飞的死以及秦桧等人的议和更是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了偏安一隅的地方***。
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对比,差别非常大,完全不是一回事。
澶渊之盟是公元1004年秋季,辽大军在萧太后与辽圣宗的率领下,大举入侵北宋,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河南濮阳)督战。辽军孤军深入,虽然多次打败宋军,并俘获宋军大将王继忠等,但是河北多处城镇仍然由宋军坚守,辽军腹背受敌。在澶州城下宋军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实力并不足以灭宋,战场形势并不是很有利,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靖康之耻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可以看到,澶渊之盟时,宋军虽然战事不利,但是并没有大败,主要城镇仍在宋军手里,和辽军也是处于对峙状态。辽军并无把握歼灭宋军。双方处于麻秆打狼,互相都有惧怕的地方。
靖康之耻时候的军事政治形势完全不同。西路金军围攻太原,虽然太原在王禀的指挥下,宋胜捷军坚守城池,完颜宗翰利用围城打援,把分批投入的宋援军消灭,特别是种师中的宋军当时唯一的精锐西军。太原之战消耗了宋军主力。而完颜宗望的东路军直扑汴梁城下,宋军防御崩溃,汴梁被占领,皇帝被俘。
澶渊之盟和靖康之耻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宋方实力尚存,而且君臣具有战意,辽军无必胜把握。一个是军破城碎,君臣沦为俘虏。所以澶渊之盟,宋方只付出了很小的代价,换得百年以上的和平时期。而靖康之耻,则是国破家亡。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城下之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城下之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