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上海2岁女童吃果冻噎死家属起诉食品公司索赔208万判了
2005年上海,一名2岁儿童在吃果冻时不幸卡到喉咙中,经抢救无效,最终死亡。
家长悲痛欲绝,为此向果冻所属食品公司索赔208万元。那***对此是如何审判的呢?
案件回顾
2005年三月,一个很普通的一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两岁的幼童,名字叫小若宁。
小若宁爸爸陈某如往常一般去上班,而陈夫人也临时有事出了门,于是孩子留给保姆一个人照顾。
保姆在和小若宁玩的时候,小若宁将手伸向桌子上的果冻,抓起来就要咬。保姆立马进行了阻止,说:“宝宝,这可不能直接咬哦,想要吃吗?我给你打开。”
于是保姆把小若宁放在了儿童餐椅上,将果冻打开倒进盘子中给她吃。
哪曾想到,就是一个转身的功夫,小若宁就将整个果冻吃了下去。可是才两岁的幼童消化能力、吞咽能力和咀嚼能力还发育不完整。
当保姆再看向小若宁的时候,小若宁已经表现出窒息的状况,但由于保姆没有相关处理经验,并不能第一时间进行处理,于是抱着孩子紧急赶往医院。
医院在经过对小若宁88个小时的抢救,仍然没能挽救回小若宁的生命,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这个消息对陈氏夫妇来说宛如晴天霹雳。
两人忍着悲痛处理了小若宁的后事,之后两人经过商议决定起诉生产这个果冻的食品公司,索要208万的赔偿。
而经过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于2008年6月20日,对本案作出了一审判决。***驳回了陈先生的诉讼请求,并表明食品公司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以案释法
为什么***驳回陈先生的上诉呢?
本案中,小若宁的父母认为,该公司生产的果冻不符合标准,是具有缺陷的产品,可能导致儿童死亡,并且已经导致死亡结果。
因此,必须被召回并停止生产销售,同时支付赔偿金208万。
但食品公司认为,自己所生产的果冻无论是符合国家的要求,不属于缺陷产品。
该果冻并不属于缺陷产品,不然依照上述法规果冻是无法出厂销售的。
同时在果冻包装上写的有警示语,如“勿一口吞食;三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老人儿童须监护下食用。”等等,作为厂商已经起到了应尽的提醒义务。
反观小若宁的父母,两岁幼童在法律上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监护人没有起到自己应尽的义务,造成的损害应该由自己承担。
在本案中,小若宁年龄为两岁,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够辨认自己吃果冻需要注意的行为,而陈氏夫妇作为其监护人,具有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的义务。
同时,保姆作为案发时唯一存在的成年人,也没有起到安全保障义务,保姆应该意识到一整颗打开的果冻放在幼儿面前可能产生的危险,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儿童误吞,也要承担相应责任。
综上所述,这起案件完全是由监护人的疏忽造成的,食品公司无需承担责任。
其实,儿童误吞果冻造成的案件屡屡发生,早在2002年的时候,浙江也发生了一起幼儿吞食果冻致死的案件。
当时死者家属得到了赔偿,但也只是人道主义的赔偿,同样没有负有法律责任赔偿。
小结
事到如今,许多果冻厂商都将果冻做的较大,并且也尽可能的加大了警示标志,这也是为了防止在发生误吞致死案件,
同时,家长在为孩子购买东西时,无论是食品、玩具或是别的东西,都应当注意其包装上的警示提醒,这既是义务,也是保护到孩子的一种措施。
对于此案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于食品安全的小故事
2006年岁末的食品市场是不平静的。过去不久的毒大米、毒奶粉、石蜡油等***还余音绕梁,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致癌物又掀起阵阵浊浪。在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之下,苏丹红、孔雀石绿等这些过去不为人知的名词,成了如今人们谈论的焦点。由于公众信息沟通渠道不健全,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在物质极丰富的今天,人们却陷入了不知吃什么才安全的恐慌。据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平时购买食品时是否担心安全问题,80.7%受访市民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担心。
然而,这种“恐慌”有必要吗?这种认识正确吗?要避免“有毒”食品,我们应该***取什么措施?
食品安全:
指导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 陈君石教授
-2006年6月,北京发生因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共计131人染病。
-2006年9月,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300多人中毒入院。
-2006年11月12日开始,大批“红心鸭蛋”被查出含有苏丹红Ⅳ号,致癌物苏丹红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2006年11月17日,大闸蟹、多宝鱼、桂鱼等便纷纷被爆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以及违禁抗生素。
食品安全 有一说一
食品安全——被夸大的危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关系到每个人切身的健康,其安全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然而,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频频曝光的***冒伪劣产品、接二连三的食品中毒***……以致“我们还能吃什么?”成了当下媒体上最为常见的一句诘问。言下之意,是目前已经没有绝对安全的食品。
然而,这种认识真的就正确吗?
“这是媒体炒作之下,公众的一种不理智的心态!”面对“我们还能吃什么”这个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接受《家庭医药》记者***访时这样说。
实际上,在包括陈君石院士在内的众多食品安全专家看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如某些媒体报道的那般可怕——
首先,我们在面对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太过敏感。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加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各类食品的花色、品种、品质、口感、营养和保存均有重要作用。食品工业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是不可想象的。以防腐剂山梨酸和山梨酸钾为例,二者都是国际上公认的安全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产自新疆的香甜的葡萄干,才能在到达北京百姓口中的时候,依然新鲜如初。
其次,在当今社会中,追求食品的“零风险”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存在着食品安全威胁:烤羊肉串含有致癌的苯并芘、泡菜中含有亚硝酸盐、香烟的毒害也决不逊于苏丹红……除非生活在真空中,否则我们的身体总会受到不良物质的攻击。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目前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自己的食品绝对安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此惶惶不可终日。
今天比“昨天”更加安全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会有这么多的食品安全***曝光,说明我们的监管制度更加完善,检测手段更加先进了。
陈君石院士说:“事实上,从20多年来卫生部每年进行的大规模全国市场抽检结果看,我们的食品合格率从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了90%,连酱油的合格率都在80%以上,进步是不小的。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也合情合理。”
从2002年开始,由科技部牵头,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合作进行“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从检测、监测、控制和示范四个方面入手,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和控制食品污染提供关键技术手段。陈君石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过去工商执法人员检查“问题食品”,大多靠目测、鼻嗅等感观鉴别和经验判断,局限性很大。科技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发明了快速检测试剂盒、食品检测车等设备,让执法人员底气倍增。目前,在全国许多大中城市都配备了食品检测车,20分钟即可测出蔬菜农药残留、30分钟就能检出甲醛,还能监控吊白块、双氧水、亚硝酸钠等违禁添加剂,共涉及10多个种类210多个产品,一上午可以对数家超市进行抽检。
“提高检测水平,是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陈君石说,通过攻关,现在他们开发的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农药、兽药残留,霉菌,天然毒素和病原微生物,一个样品就能检查150多种农药残留。禽流感、新城疫快速检测试剂盒将过去21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到4个小时,而且结果非常牢靠。在防控禽流感的过程中,这些技术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快速食品安全检测箱甚至登上了神舟飞船,用于检测太空食品。
因此,面对目前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但媒体和公众都应“有一说一”,不要见风就是雨,夸大其词,老百姓更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理智面对。
学会3招 认真防范
当然,食品营养专家也指出,理智面对绝不是当防不防,在享受美味佳肴、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学会破解食品安全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健康,不受“有毒”食品的侵害。
食品营养专家为我们总结出防范有毒食品损害健康的3大招数。
第一招 饮食多样化
如果我们冷静地看待各类食品安全***,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要对人体造成危害,都是以一定的摄入量为前提的。
以苏丹红为例,在卫生部发布的《苏丹红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指出,苏丹红诱发动物肿瘤的剂量是一个人可能摄入剂量的10万~100万倍,一个人要吃1200个“红心鸭蛋”才有可能导致危害。也就是说,偶然摄入含有少量苏丹红的食品,致癌危险性不大。当然,苏丹红可在人体内蓄积,如果经常摄入含较高剂量苏丹红的食品,就会增加其致癌的危险性。
陈君石院士指出,食品中含有有毒成分,并不等于食品就是有毒的。一种食物的成分是否对人体有害,关键看摄入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再好的食盐一次吃多了一样会中毒;就连毫无节制地大量喝水,也会造成“水中毒”。反观各种“有毒”的添加剂或残留物,特别是各种香精、色素、防腐剂,除个别已经淘汰的品种外,绝大多数在常规剂量下都是安全的。就连臭名昭著的瘦肉精、孔雀石绿,除非长期大量摄入,均不足以对人体造成危害。
专家还指出,不吃一切看起来“危险”的食品,这种行为同样危险。因为这种对食物安全的恐慌,有可能带来膳食营养质量的下降。有些人因为害怕农药不敢吃绿叶蔬菜,因为害怕苏丹红不敢吃蛋类,因为害怕抗生素不敢喝牛奶……而这些食品正是人体营养素最重要的来源。长期营养不均衡给人体带来的风险,超过偶尔吃一个含有苏丹红的鸭蛋。
可见,对于老百姓来说,破解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就是树立饮食多样化原则。丰富食品的种类,自然会减少单种食物的摄入量,在安全剂量下,身体的安全防线就不会被突破。
总之,什么都吃、什么都不要多吃,不但可以做到营养均衡,也能有效避免“危险”食品带来的侵害。
第二招 购物看标识
对于食品安全,国家其实早已在着手构建一个监管体系,对于检验、认证合格的,食品包装上就会印制相关的标识。作为老百姓,我们只需要认识它们并留心看食品的保质期就可以了。
1. QS标志
QS是英文Quality Safety(食品安全)的缩写。拥有此种标识,表示该食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经过了国家的审查,食品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所有QS号码均由12位数字组成,消费者可上国家质检总局网站查询,将QS码输入,看是否和企业产品相对应,可以立即辨别真***。
2. 无公害农产品
拥有此种标识,说明这类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安全化学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添加剂等。它可以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3.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并非简单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特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选购时要注意,只有包装上同时带有右侧图标和以“LB”开头的编号才称得上真正的绿色食品,否则便是***冒的。
4.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当然,拥有这些标识的产品,通常都是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现在,在食品加工的各行各业都已形成了一些叫得响的品牌。面对来之不易的取得百姓信任的品牌,企业自然倍加珍惜,从而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同时,这些大企业还随时接受着国家和消费者的监督。因此,相信、购买品牌食品,食品安全较有保障。
食品从生产者手中要进入千家万户,还要经过一道环节,那就是零售商。相对传统的菜市场而言,大型连锁超市会将食品质量安全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注重自律。同时,超市的统一经营也为统一管理、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监管提供了可能,新闻媒体的随时关注,使超市的行为随时都“摊在阳光下”,接受社会的监督,这也为食品安全增加一层保障。
第三招 学会9备忘
大爷公交车吃东西噎死,家属起诉司机索赔100万,你认为司机有错吗?
司机一点儿错都没有,坐公交车不要吃东西是个人都知道,大爷年龄大了平常吃东西太快都会被噎到,更何况是在摇摇晃晃的车上吃东西,如今家属认为人死在车上司机就得赔钱,这是啥神仙逻辑?凭啥让司机赔!
一、司机的职责是开车并不是看护老人,这事儿和司机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论在多大的城市公交车都是最拥挤人最多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公交车上吃东西尤其是人挨***挤人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噎到,但是长沙的这位大爷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却把不易咀嚼的糍粑放在嘴里,身旁与他同时上车的大妈也没有阻拦,而后因为乘车人过多挤来挤去,就这样大爷口中的糍粑卡在了喉咙里吐不出来,随后因为窒息的缘故大爷昏倒在地上。
司机见状赶紧把大爷送到了医院抢救,但因为抢救无效大爷还是去世了,而后就发生了让人意外的情况,大妈和大爷的子女揪着司机让他赔偿,其实这事儿司机真的挺冤的,他就是一个开车的难不成还得管着车上乘客的吃喝拉撒?
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司机只能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再有就是保证车上乘客的安全,难不成还能管得着大爷嘴里吃着啥?如果司机管了估计大爷也会骂一句?我吃啥关你啥事儿??,如今当司机都这么难了吗?真是沾上点儿边就赖上了,按照大爷家里的人的说法那当时在车上的都都得给赔偿,毕竟他们都看到大爷吃东西而且还没阻止,这大爷的家属真是一群奇葩!
二、公交车内司机的能见范围只有上下车门附近,大爷做了啥吃了啥司机并不知道。说这事儿司机冤枉不是没有理由,坐过公交车的人都应该清楚司机的视线范围,除了需要注意车外的情况还需要在上下车的时候看车门附近的情况,所以车里一般都会安装摄像头,但是司机能够随时看到的范围也就是上车门和监控器里下车门附近的画面,对于其他范围司机是无法看到的。
大爷在上车后人特别多司机也不可能一眼望到头时刻关注着上车的大爷,所以说大爷吃了啥做了啥司机根本不清楚,如今吃东西噎死了却说是司机没阻止,那就想问一句,和大爷一起上车的大妈为啥不阻止呢?一家人都不没啥意见,怎么着还让司机一个外人去关心大爷提醒他?这是啥奇葩逻辑。
三、大爷家属匪夷所思的逻辑想要索赔简直不要脸,相信***会公平处理。从这事儿的始末来看大妈和大爷的子女纯粹是想把司机弄成冤大头,虽说死者为大但司机只是开车的人凭啥负责车内人员的生死?按照大爷家属的说法,以后只要是乘坐公交车就等于是买了一个随身意外险,吃东西噎死了找司机赔,喝水呛死了找司机赔,要是因为车窗外的太阳晒中暑了还可以找司机赔,毕竟这些都是在车上发生的事儿司机就有责任。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以后公交车估计就没了,因为司机也是人,人家也有一家老小需要养,这种高风险的工作谁也不敢做,一个弄不好就会赔个倾家荡产,当司机每个月也就赚个几千块还不够赔偿的钱。如今这事儿已经移交到了***,相信法官会公平公正的对待此事,毕竟在法律面前不是谁可怜就值得同情。
最后:这个社会虽然会偏向受害方但是大爷的家属确实有点儿过分了,打着***的旗号用人道主义给司机施压,真是太不要脸了!